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业务范围

你的位置:富联注册 > 业务范围 > 每天吃沙坦类降压药,忽略这2点,等于白吃药,还可能有风险

每天吃沙坦类降压药,忽略这2点,等于白吃药,还可能有风险
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16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沙坦类药物,是全球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。

在2020年的一项全球市场分析中,沙坦类药物的市场规模,约为200亿美元,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持续增长,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市场,沙坦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。

而中国的高血压患者数量,非常的多。

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》显示,中国有超过2.7亿高血压患者,其中大部分患者,使用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进行血压控制,所以沙坦类药物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较高,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。

但是经常吃沙坦类药物,有些人却忽略了2点,导致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。

一、那么多“沙坦”药,有什么本质的区别?

沙坦类药物,被称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(ARBs),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逐渐成为了抗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一环,它们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,在体内的作用,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。

而血管紧张素II,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收缩剂,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,此外它还会引发钠的保留和水的重吸收,从而进一步升高血压。

因此,沙坦类药物通过拮抗这一受体,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压,还能保护心脏和肾脏。

尽管沙坦类药物在作用机制上类似,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可忽视。

不同的沙坦类药物,在化学结构、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适应症上各有千秋。例如,洛卡特普是首个被批准的沙坦类药物,独特的结构使得,它在肝脏代谢时能够生成一种更活跃的代谢产物,进一步增强了降压效果。

洛卡特普还显示出,对肾脏的保护作用,特别适用于那些存在糖尿病肾病风险的高血压患者。

我们再举一个例子。

缬沙坦,以较长的半衰期著称,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持久的血压控制。

这一特点,使得缬沙坦特别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期、稳定控制血压的患者,相较之下,厄贝沙坦则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,服用后在体内,能够更有效地被吸收和利用。

因此,厄贝沙坦不仅在降压效果上表现出色,同时也在保护肾脏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,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被广泛推荐。

这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的差异,直接影响了它们的代谢途径和药效时间,缬沙坦因独特的结构,能够避免首过效应,直接通过肾脏排泄,从而减少了肝脏代谢的负担。

而洛卡特普,在肝脏中代谢为一种更强效的活性代谢物,提供了额外的降压效应,这些差异在临床使用中不仅影响了药物的选择,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。

如肝肾功能状态、合并症情况等,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。

二、沙坦药,这3点容易被忽视

沙坦类药物,以良好的降压效果,和较低的副作用而受到欢迎,但在使用过程中,如果忽略了一些关键的因素,药物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,甚至引发健康风险。

而药物的服用方式和时间,对疗效有着直接的影响。

沙坦类药物的吸收,和生物利用度往往,与进食状态密切相关,例如,洛卡特普在空腹状态下服用时,吸收率会有所提高,而缬沙坦则建议与食物同服,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发生。

患者在服用沙坦类药物时,务必根据医生的建议,选择合适的服用时间和方式。

药物的相互作用,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。

沙坦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,主要依赖于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,尤其是CYP2C9和CYP3A4。这些酶系统的活性可能会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,从而改变沙坦类药物的血药浓度。

例如,某些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,可以抑制CYP3A4的活性,从而导致沙坦类药物在体内浓度升高,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。相反,某些药物如利福平则会诱导CYP3A4,降低沙坦类药物的血药浓度,可能导致疗效下降。

第一,沙坦类药物的副作用,尽管相对较少,仍然需要引起重视。

头晕、疲劳和高钾血症是常见的副作用,特别是在开始治疗的初期或剂量调整时,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低血压症状,表现为头晕、乏力等。

这是由于血压过快下降,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所致,在某些情况下,如果患者的血压过低,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。

高钾血症,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副作用。

沙坦类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,减少醛固酮的分泌,从而减少钾离子的排出,这种机制虽然在降低血压和保护心脏方面有效,但也可能导致体内钾离子水平升高,尤其是当与其他增加钾水平的药物(如ACE抑制剂、螺内酯等)联用时,风险更高。

而且高钾血症,还会引起心律失常,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。

肾功能损害,也是沙坦类药物的潜在风险,尤其在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更为突出。沙坦类药物通过扩张肾小球出球动脉,降低肾小球内的压力,虽然能够减轻肾脏的负担,但在肾功能已严重受损的情况下,这一机制可能进一步恶化肾功能。

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,使用沙坦类药物时需谨慎,定期监测肾功能,并根据肾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。

第二,联合用药和“随便合用药物”,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实际上,联用药物是指在医生的建议下,合理地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,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。例如,在高血压的治疗中,沙坦类药,常常与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联用。

这种联用策略,能够在不增加单一药物剂量的情况下,有效控制血压,并且通过作用机制的互补,减少各自的副作用,例如利尿剂可以通过,促进钠排泄来降低血容量,从而增强沙坦类药物的降压效果。

而沙坦类药物,则可以对抗利尿剂可能引起的低钾血症,维持电解质平衡。

然而,随便合吃药物则是指患者未经医生指导,自行决定增加或更换药物。

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药物间的相互作用,从而降低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,某些患者可能在服用沙坦类药物的同时,又擅自加入了非甾体抗炎药以缓解关节疼痛。

这样的组合,可能导致严重后果,因为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,减少肾脏血流,从而抵消沙坦类药物对肾脏的保护作用,增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。

所以吃沙坦类药物的患者,第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,第二不要随便合用药物,用药前问一下医生。

三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,首选“普利类”还是“沙坦类”降压药?

慢性心力衰竭,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,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地泵出足够的血液,以满足身体的需求,对于这些患者来说,合理的药物选择,是十分关键的。

而普利类药物,和沙坦类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,但它们在机制和效果上,存在一些差异。

普利类药物,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,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,不仅能够降低血压,还能减轻心脏的负担,改善心脏的功能。

ACE抑制剂,能够减少心脏的后负荷,降低心脏做功,从而减少心力衰竭的症状。

普利类药物,还能够抑制心脏的重塑,即减少心肌肥厚和纤维化,从而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,ACE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,因此被广泛推荐为,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药物。

然而,部分患者对普利类药物不耐受,表现为顽固性干咳、血管性水肿等副作用。

这种情况下,沙坦类药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替代选择。

沙坦类药物,通过直接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,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,具有与普利类药物相似的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,但因不影响缓激肽的代谢,故而干咳的发生率显著降低。

对于那些无法耐受普利类药物的患者,沙坦类药物,也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。

在具体选择普利类药物,还是沙坦类药物时,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做出判断,如果患者能够耐受普利类药物,通常首选ACE抑制剂。

而对于那些出现干咳、血管性水肿或其他不耐受反应的患者,则可以选择沙坦类药物作为替代,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高钾血症或肾功能不全,也应谨慎使用这两类药物,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相关指标。

总体来说,尽管沙坦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,可以作为普利类药物的替代品,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,普利类药物仍然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。

在改善心脏功能、减少住院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,然而,药物的选择最终应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导向,个性化治疗,是实现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。

#寻找热爱表达的你#

参考文献:

沙坦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, 2020, 36(12): 1023-1027.

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及临床应用[J]. 中国药学杂志, 2019, 54(10): 859-863.

高血压患者沙坦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[J]. 中华高血压杂志, 2021, 29(7): 580-584.